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金色华年 > 第24章 初夏

第24章 初夏 (第2/2页)

饶解元幼年读书习武,乾隆丁未年乡试第一。至乾隆六十年,又名乾隆乙卯科,府试第一,院试第一,中武解元,封饶承元为辅驾,曾领兵镇守川北的苍溪、阆中。清嘉庆年间,当时白莲教的郭刀刀、王三槐等人在苍溪、阆中起义,杀富济贫。饶解元带领本地团练和青年壮士打败了他们,在苍溪、阆中、仪陇一带传为佳话。

至1950年土改时,饶解元曾用过的两把大刀从石佛乡双祠村祠堂由四个地主抬往仪陇县永乐镇(当时为永乐区),上交给仪陇县文化馆,每把重128市斤(1市斤为500克)。

石佛乡双祠堂村(距曾加沟村一公里路)白果坝的饶氏宗祠广场,广场旁边正是饶氏宗祠的下祠堂,与下祠堂上下相隔200多米的半坡上便是饶氏宗祠的上祠堂。在饶氏宗祠广场上,有一些饶姓的老人,据老人们讲,双祠堂村白果坝是仪陇饶氏家族的始祖地,在当地饶氏族人心目中,上下两座祠堂是家族崇宗祀祖之地,更是他们的传家宝。

在饶氏祠堂,也有详细介绍:饶姓的高祖饶明达、饶明远兄弟叔侄8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通过“湖广填川”,离开湖广省(当时把广东,广西称为湖广省)韶州府乳源县,来到四川仪陇县,定居于该县白果坝(今为石佛乡双祠村)。客家人历来重视耕读传家,饶氏先祖先后出过三个进士。

第一个进士便是饶氏二世祖饶于勋,饶于勋年仅5岁便跟随父饶明远来到石佛乡,二世祖饶于勋自幼勤奋好学,然而屡试不中,64岁补凛中考录取岁进士,住在武棚乡曾家沟村,如今,当地仍有接管厅、桅杆房子等地名。

第二个进士是饶氏四世祖饶承元,清朝乾隆年间,饶承元习得一身好武艺,清乾隆乙卯年(1759)中武举第一名,人称饶解元,清乾隆乙未年(1775)赐进士,饶解元使用两把春秋大刀作为兵器,每把大刀重为128市斤,曾立桅杆,现有桅杆蹬石立在下祠堂两侧。

第三个进士是饶氏五世祖饶卿台,自幼聪慧,博览群书,32岁中进士,拔贡。现在保存在仪陇县档案馆的饶氏家谱正是饶卿台所着。清光绪年间,饶氏六世祖饶祖锡、饶祖监修建上下两座祠堂,双祠村因此而得名。

时至今日,关于饶解元的故事,仪陇当地人到现在都一直津津乐道,都在学习这种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文化精神。

[武棚乡(已撤销,作者写稿时,提前剧透),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地处仪陇县中部,东邻石佛乡,南依永乐镇,西连保平镇、乐兴乡,北接丁字桥镇,距仪陇县城45千米,[2]区域总面积19.6平方千米。[5]

1950年9月,设武棚乡;1994年9月,永乐镇析置武棚乡;[2]2019年,撤销武棚乡,划归永乐镇管辖。[1]截至2018年末,武棚乡户籍人口为人。[5]截至2018年10月31日,武棚乡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3]乡人民政府驻红庙子村1社。[2]

截至2018年末,武棚乡有工业企业1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曾家沟大队至五棚街道,是一个大平坝,有广茂的水稻田水稻田,全是上等的水田,田很大,两三亩,四五亩的大田都有。上面有曾家沟水库,所以这里的水田每年都能保产保收。这里当时也没有公路,曾家沟大道也是一条古代驿道,从永乐经武棚过曾家沟到乐兴必经之路。这里的秧苗刚刚插了不久,已经转清,开始发新芽,田里的水波已经渐渐被秧苗遮挡,秧苗长势很好啊,加上水源条件好,地理条件也有优势,光照特别好,因为四面没有大树遮挡阳光。到了秋季,这肯定又会获得一个大丰收。爸爸背着大松沐浴在这温暖的阳光下,走在这宽敞的跑马田埂(大道)上,大松高兴得合不拢嘴,背篓里一蹦一蹦的嘻嘻哈哈的大笑,可能是新的环境,他非常兴奋。爸爸背着大松到处走一走,这里看一看,那里参观参观,差不多转了两个多小时又回到了外婆家,准备中午饭了。

学校中午也放学了,社员们也收工了,大家都回家准备吃午饭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