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与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与李鸿章 (第2/2页)

其余先后从军的人包括:慈禧太后胞弟承恩公桂祥、副都统秀吉的神机营马步兵,按察使陈湜、布政使魏光焘、道员李光久、总兵刘树元、编修曾广钧、总兵余虎恩、提督熊铁生等率领的湘军,按:察使周馥、提督宗德胜等人率领的淮军,副将吴元恺率领的鄂军,提督冯子材率领的粤勇,提督苏元春率领的桂勇,郡王哈咪率领的回兵,提督闪殿魁新招募的京兵,提督丁槐率领的苗兵,侍郎王文锦、提督曹克忠奉旨团练的津胜军,还有某蒙古官员所率领的蒙古兵。这期间,这些部队有时由李鸿章指挥,有时由依克唐阿指挥,有时由宋庆指挥,有时由吴大澂指挥,有时由刘坤一指挥,没有统一的归属,也不能统一步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部队不可能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九连城失守,凤凰城失守,金州失守,大连湾失守,岫岩失守,海城失守,旅顺口失守,盖平失守,营口失守,登州失守,荣城失守,威海卫失守,刘公岛失守。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着北洋舰队的残余部队,向日军投降,至此,中国的海陆力量全数被毁。现在将李鸿章平生苦心经营的几支海军舰队重新列出,以表达这种穷途末路的形势:

(续表)

其余的还有“康济”“湄云”等木质的小兵船,“镇北”“镇边”“镇西”“镇中”等四艘蚊子船,还有五艘水雷船、三艘炮船,刘公湾内受创或完好的战船,大小共计二十三艘,全落入了日本人手中。其他还有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丙”“广乙”三艘军舰,要么沉没了,要么投降了。至此,中国北部绵延数千里的海洋上再也没有中国海军的影子了。

****时,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被批得体无完肤,人们对他欲杀之而后快。平心而论,李鸿章确实难辞其咎。

一开始,他不了解国际公法,错误地劝导朝鲜和其他国家签订条约,这是过失之一。

既已签订条约,则是默认朝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又出兵干涉其内政,予人口实,这是过失之二。

日本已摆出有进无退的战争姿态,却不能把握先机,希望其他国家干涉调停,贻误战机,这是过失之三。

聂士成建议,趁日军尚未集结,向朝鲜发兵,以扼制敌军,李鸿章却未采纳和使用,这是过失之四。

“高升”号事件前,丁汝昌曾请求率领北洋水师,先行消灭敌舰,却被李鸿章拒绝,以至于敌军后来居上,越来越强大。究其原因,在于李鸿章心存忌惮,不想主动挑起战争,以外交礼节相待,却根本不知道甲午年(1**4)五六月间,中日两国已不再是友邦,已成为敌国,错误地使用友好的外交策略,致使我方失去战机,这是过失之五。

李鸿章曾自我开脱说,考虑到我军兵力不足,难以与日本抗衡,所以害怕挑起事端,一再忍让。倘若如此,李鸿章亲自操练了北洋海军二十余年,为什么连一场胜仗都打不了呢?这是过失之六。

李鸿章还曾自我开脱,政府拖了后腿,经费不足,倘若如此,也只是不能扩充兵力而已,怎么会连已有的部队,如叶志超、卫汝贵等率领的部队,经过了长期训练,却也如此脆弱呢?而且克扣军饷、掠夺百姓、强抢民女的事情时有发生,说明这些部队缺乏纪律,这是过失之七。

军队所配备的枪支质量低劣,弹药与枪支不匹配,却推诿说这是之前管理枪械的人作风廉洁所导致的,谁会相信这种胡言乱语呢?这是过失之八。

平壤战斗中,部队没有总指挥官,这是兵家大忌,李鸿章重蹈覆辙,这是过失之九。

始终以防守为主,被动等待敌军进攻,最终只能受制于人,我军将士上上下下就像害怕老虎一般害怕敌人。这是过失之十。

身为海军,却不知使用那些行驶速度快的船

,以及发射速度快、威力大的火炮,导致武器装备与日军相差甚远,这是过失之十一。

旅顺是交通要塞,可以靠天险御敌,西方人说我军用数百名士兵坚守此地,只要粮食充足,三年都无法被攻破,李鸿章却将此重镇交给了一些与他亲近的窝囊废来防守,战争还没开始,这些人就闻风而逃,这是过失之十二。

这些都是李鸿章的过错。而且我认为,那些指责李鸿章有罪的人,他们自己也难辞其咎。这场战役中,没有一位中国将士是没有辜负国家的,这一点不用多说。然而,如果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话来说,海军的表现要强于陆军,李鸿章率领的陆军要强于其他陆军。大东沟海战中,两军激战长达五个多小时,观此战役的西方人都纷纷称赞。虽然其中也有像方伯谦这种败类(也有说法是方伯谦其实是为了救火保住战船,海军的战略就是如此),然而其余的战舰的战斗力也可以弥补,这一点也让日军肃然起敬。这场战争中,日军只在海军作战中遇到了敌人,在陆军作战中并未遇到敌人。刘公岛一战,我方弹尽粮绝,援军迟迟不来,投降则可以保全性命,以身殉国则可以保全气节,前前后后阵亡的将士有邓世昌、林泰增、丁汝昌、刘步蟾、张文宣等人,虽然他们死法不同,但都展现了男子汉气概,君子都会因为他们心生悲壮之情。

这些人都是北洋海军中的重要人物,反观陆军中那些没心没肺的人,实在不值一提。然而平壤战役中,还有左宝贵、马玉昆等人与敌军激战两天两夜,他们都是李鸿章的部下,这场激战也让敌军死伤惨重,与我方伤亡程度大致相当。后来,为了夺回金州、海城、凤凰城等地,直到防御盖平,前后交战数次,虽然没能取胜,但已经尽力。指挥这些战斗的人是宋庆,他也是李鸿章的旧部。虽然这些难以弥补叶志超、卫汝贵、黄仕林、赵怀业、龚照玙等人的罪行,但比起吴大澂写出劝敌人投降的告示,没等开战就全军崩溃的人怎么样?比起刘坤一奉命前去征讨,逗留数月却不出兵进攻敌人又怎么样?如此说来,中国全军都腐败不堪,不能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李鸿章的淮军身上。

当时,朝廷上下都充斥着一股虚伪、骄横的氛围,以为只要杀了李鸿章,就可以让一切平息,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那些道貌岸然、指手画脚的伪君子就有了气吞东海、舌镇三山的气势,当时属湖南人的气焰最为嚣张。一时间,重启湘军的议论沸沸扬扬。可是结果呢,他们还不如淮军。说这些话的人真应该感到羞愧。我说这些,并不是要为淮军和李鸿章辩护。对于****,我认为也丝毫不能宽恕李鸿章和淮军,然而那些虚伪、骄纵、张扬跋扈的人,不仅没有为国家承担责任,还在背后议论别人,以议论他人为乐,其实这些人才是致使国家灭亡的始作俑者。李鸿章固然应该受到批评,然而这些人绝没有批评李鸿章的资格。

这场战争中,李鸿章屡屡犯错,但即使他不犯错,也不可能侥幸获胜。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之间战争的胜负其实早在开战前就已决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世界各国逐渐开始步入文明社会,优胜劣败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谁实力强,谁就获胜,别无他法。无论是政治、学术,还是商务,都是如此,军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近三十年来,日本苦心经营军队,君臣上下一心,凭着这种信念最终练就了服从指挥、不惧牺牲的精锐部队。如果没有信心,怎敢孤注一掷,与我们决一胜负呢?等到失败时才知道为何失败的人,是愚蠢的;等到失败时还不知为何失败的人,则是死人。然而,怎么可以将罪责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呢?

西方报纸上有评论家称:日本并不是和中国交战,而是和李鸿章一个人在交战。此话虽然稍微有些过激,但实际情况确实差不多。各省的封疆大吏坐守疆域,似乎这些事只是直隶、满洲的私事而已,让他们出一两饷银、一支部队不是都很困难吗?即使答应了,也是空话。最可笑的是,舰队在刘公岛投降时,当事人还给日军写了一封信,请求将“广丙”号归还我国,其理由是此船属于广东水师,而此战与广东水师无关。各国人士听说此事后,没有不笑的,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话如实地反映了各省封疆大吏的真实想法。如此说来,日本果真是在和李鸿章一个人交战。用一个人的力量与一个国家抗衡,李鸿章啊李鸿章,虽败犹荣,真豪杰也!

从此,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声誉一蹶不振,外交上所面临的困难也接踵而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