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 第十二章 结论

第十二章 结论 (第2/2页)

李鸿章做事很认真,每遇到一个问题,一定会再三盘问,毫不疏忽,从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一定会履行诺言,是个言行一致的人。

出访欧洲时,李鸿章时常询问他人,年龄多大,身家几何。随行人员告诉他,西方人很忌讳这些问题,最好不要随意询问。李鸿章根本不理会,因为他根本没把这些欧洲人放在眼里,只想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可笑的是,李鸿章曾参观一家英国的大工厂,参观完以后,突然问了工厂工头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负责管理一家这么大的工厂,一年能赚多少钱?”工头回答说:“除了薪水之外,没有别的收入了。”李鸿章缓缓指向他的钻石戒指说:“这样的话,你的钻石是从何而来的?”这件事在欧洲传为奇谈。

世人竞相传说,李鸿章富甲天下,这个说法不足为信。李鸿章大概有几百万两的产业,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里都占有不少股份。有人说在南京、上海各地的当铺、银号,大多也是他管辖的产业。

在北京时,李鸿章经常住在贤良寺。这原本是曾国藩平定江南后,第一次进京被召见时住的地方,后来就习以为常了。将来,这座庙将会为《春明梦余录》再添上一段故事。

李鸿章生平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从没担任过科考的主考官。戊戌那年会试的时候,李鸿章正好在北京,他料想这次一定能出任会考主考官,然而最终还是没被选上。就连负责阅卷的工作,他也没有轮上过,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以李鸿章的盖世功名,他竟然对这一官职念念不忘,可见科举考试害人不浅。

以上这几条,都是我偶然之间听来的,杂乱地记载在这里,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人的一个侧面。我与李鸿章相交不深,不能更多地听到他的逸闻轶事,而且这些事跟大体无关,记也记不过来,就不在此赘述。然而,李鸿章究竟是何等人物呢?我想用下面的几句话来总结: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他的短处;不辞辛劳,不畏惧诽谤之言,是他的长处。唉!李鸿章去世了,国家却仍旧多灾多难,形势只会比李鸿章所处的

时代更严峻,后世该如何去处理呢?

我读日本的报纸,有一位名为德富苏峰的人写了一篇评论,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有独到之处,所以翻译摘录如下:

中国的名人李鸿章死了,东亚的政局从此不免寂寞起来,不光是为朝廷感到栋梁折断的这种遗憾。

总的说来,与其说李鸿章多么伟大,他的功绩多么显赫,不如说他是个福运很好的人。他早年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得到了高贵的身份。等到太平天国起兵造反时,他是曾国藩的幕僚,淮军的统帅,借助戈登的力量平定了江苏。等到他镇压了捻军,则靠着曾国藩留下的策略,成就了功业。他出任直隶总督时,天津教案发生,正当处于受法国要挟的不堪境地时,普法战争忽然爆发,法、英、俄、美等国都在为欧洲的事务奔波,这桩教案在不知不觉中就销声匿迹了。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他出任北洋大臣,在天津建立衙门,手握国家大权,斡旋于世界政坛之中,这是他人生的全盛时期。

不过,李鸿章的权势和地位并不是侥幸得来的。纵观中国同一时代的文武百官,他确实眼界不凡,政治手腕也更为果断,这不是一般的官吏比得上的。他深知西方势力正逐渐向东方渗透的国际局势,很了解国外的先进文明,并想利用这种文明来实现中国的自强。即使是他的前辈曾国藩,恐怕也没有这等眼界,更别提左宗棠、曾国荃这些人了。

他在天津训练淮军,用西洋的方式进行操练;兴办北洋水师,在旅顺、威海、大沽设立防御;创建轮船招商局,以便于沿海地区的水上交通;开办机器局,制造武器;开办开平煤矿,并提倡修建铁路。在军事、商业、工业等诸多方面,李鸿章无一不留心。我们暂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出自他本人,我们也先不谈权力是否掌握在他一人手中,也暂不评论他办理的洋务是否有成效。最重要的是,究竟是谁引导着大清国逐渐进步,直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李鸿章。

世人只知道有李鸿章,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尽管清廷并不是那么信赖李鸿章。不仅如此,还常常猜疑他,忌妒他,但迫于来自外国的压力,只能依靠李鸿章来排忧解难,因为除了他,没人能承担这份工作,所以不得不用他。更何况,各省的巡抚,朝廷中的百官,与李鸿章不和的人比比皆是。因此,即使在李鸿章的全盛时期,他在朝廷内的势力都是很单薄的,而不像他对外时那样,享有至高的权力和无上的荣耀。

****是李鸿章人生的转折点,他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蓄意发动战争呢?这不得而知。但是在事情即将决裂的紧要关头,他忽然与俄国公使喀希尼商议,请求俄国出兵干涉,以平息战争,他一开始派兵前往朝鲜,或许是想用武力威胁日本,好让日本不战而屈,这也很难说。也许是因为他自视过高,把中国看得过于强大,对敌人了解不足,也不清楚东亚的局势。所以计划出现失误,这实在不能为他避讳隐瞒。简而言之,****是他生平的一场豪赌,而他输了,顺便赔上了他一辈子的名誉和功绩。

平常人遭遇如此失意的局面,会忧愤得恨不得死去。而李鸿章在七十三岁高龄遭此变故,被朝廷严苛地批评,对外却还要竭尽全力地维护残局,挺身而出,承担议和的重任,不幸被刺客刺伤后,仍能从容不迫,不辱使命,并亲自前往俄国,庆贺俄国皇帝加冕,出访欧美列国,将之前发生的种种抛诸脑后,这正是他的优点。

李鸿章的晚年,十分失意。他前半生与英国很亲近,后半生与俄国很亲近,因此英国人认为李鸿章已经**于俄国朝廷。他亲近俄国,是因为害怕俄国呢,还是信任俄国呢?这一点我不得而知。总之,他认为俄国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宁愿用中国关外的土地贿赂俄国,以处于俄国势力的保护之下,为中国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是他亲近俄国最重要的原因。他一手操办了《****》《满洲条约》等,有的人将他视为秦桧一样的**贼,这种说法未免太过苛刻。他的这些行为是利害得失的问题,而不是正邪善恶的问题。

自从离开总理衙门后,李鸿章又先后在山东治理过黄河,在两广地区担任过商务大臣和两广总督,直到义和团作乱,才被重新任命,出任直隶总督,并和庆亲王一起出任全权议和大臣。义和团刚刚平息,他就阖然长逝,这堪称是悲惨的晚年,而不能称为耻辱的晚年。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的雄心壮志,到死都没有消磨殆尽。

如果在****之前,李鸿章就去世了,那么作为十九世纪的伟人之一,书写世界史的人肯定会对他大书特书,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仪表堂堂,善于辞令,机智敏锐,进退自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伟人。尽管这样,他的血管里是否流淌着英雄的血液呢?在此,我不敢断言。他不像格莱斯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不像俾斯麦,具有倔强的男子汉气概;不像康必达,拥有火一样的爱国心;也不像西乡隆盛,拥有推心置腹的至诚之心。他的见识和经历都无法让我不由自主地钦佩。所以,他并不是别人所吹捧的那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崇拜的英雄偶像。

尽管如此,李鸿章的大手笔还是让人惊叹。他是中国人,是伟大

的中国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处变不惊,不气不恼,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无论身处何种令人失望的境地,他都能将其视为空中的浮云,然而他心中就真的没有烦恼、没有悔恨吗?我不敢断言。但至少从表面看来,他波澜不惊。没见到铁血宰相俾斯麦吗?一旦在政治上失意、下台,胸中愤怒的火焰就剧烈地喷发出来。而李鸿章呢,对于那些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就好像不值得思考一般,其忍耐力之强,值得我们尊敬、崇拜,却难以企及。

如果让他像诸葛亮那样为人处世,那他绝对不能长久地在世界上生存下去,为什么呢?他的一生,其实就是中国的衰亡史,就像剥笋皮,一天比一天危急。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物,基本都离世了。李鸿章的一生,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黯淡无光,直到走向人生的终点。然而这种种处境,都没有扰乱他的心。有人说,他是个没有脑子、没有心肝的人!即便如此,普天之下能像他这样,做到没有脑子、没有心肝的人,又有几个呢?没有脑子,还能怀有如此高超的能力,难道不令人惊叹、赞赏吗?

陆奥宗光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与其说李鸿章胆量过人,才能卓越,有着决断的能力,不如说他聪明伶俐,长于谋略,能预知事情的利害得失。”这话对李鸿章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到位。但是,他从不推卸责任,这点是别人比不上的。他之所以能身居要职几十年,临死之前仍身负重任,并且被国内外予以厚望,也与此大有关系。有人说,他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因此无论责任多么重大,他都能承担下来,从不推卸。就此事看来,这也正是他的长处所在。

可以说,李鸿章是中国的代表人物。他像纯粹的冷血动物,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惟强者是从,这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忍耐力极强,这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脸皮厚,个性强,这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善于言辞,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手段诡诈,又有城府,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自信又自大,这还是中国人的特性。李鸿章没有管仲那样经世济民的胆略,也没有诸葛孔明那样治国安邦的胸襟,然而,他也不像王安石那样,充满古板的学究气。他以逸待劳,靠着机智纵横天下,能保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地解决各种纠纷,放眼世界,都少见能与他匹敌的人物。

以上的评论,确实能描述出李鸿章的真面目,少有遗漏,既没有过分的夸奖,也没有过分的贬低,我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了。然而,认为李鸿章是中国的代表人物之说法,我们中国人不得不深深反省。我之前所写的《饮冰室自由书》中有一篇文章名为《二十世纪之新鬼》,现在将评论李鸿章的那部分摘录如下:

唉!像星亨、格里士比等人,难道不是旷世的豪杰吗?这五个人(指维多利亚、星亨、格里士比、麦坚尼、李鸿章)对于其各自的国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人物。除了维多利亚是立宪国家的君主,君主不负担责任,不必论断之外,像格里士比、麦坚尼都让他们的国家焕然一新,星亨则是想要改变国家面貌,却最终没能实现。从这方面看来,李鸿章比起这三个人,是应当感到惭愧的。李鸿章常常自我解释说:“我被全国百姓扯了后腿,空怀志向,却难以实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算如此,相较于星亨、格里士比这些排除万难、忍辱负重,最终实现志向的人来又如何呢?真正的英雄,永远不依靠他人的力量,而是自己积蓄力量。星亨也好,格里士比也好,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积蓄力量。反观李鸿章,他只会处于政府的统治之下,安于尊贵、优渥的生活。如果他把强国利民作为自己的志向,怎么会身居要职四十年,却不去赢取民心,打败旧党呢?可惜啊!李鸿章的学识不如星亨,热诚不如格里士比,他的资本比他们强十倍,但他的成就却远远低于这些人。就其本质而言,李鸿章实在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热忱的人。尽管如此,以中国之大,又有几个人能在学识和热忱上超过李鸿章呢?在十九世纪,世界各国英雄辈出,惟独中国一个英雄也没有,我们又怎能不指鹿为马,聊以自嘲呢?把李鸿章推到全世界面前,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大英雄。”唉!他适合成为我们国家的英雄,但却是我国十九世纪前的英雄。

总而言之,李鸿章是有才气却没有学识的人,有阅历却没有血性的人。他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但后来,他只是埋头做一些修修补补的事,来偷安等死。他在没死之前,自己承担的责任从不推卸,只是没有为后人考虑长远发展的计划。俗语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中国朝廷上上下下的人,无不如此,李鸿章不过是这类人的代表。然而,今日朝廷上下,二品以上的官员,五十岁以上的达官显贵,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鸿章,这是我敢断言的。唉!李鸿章的失败,已屡见不鲜。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比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而今日再想找一个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念及中国未来的前途,我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将来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